(通讯员:白天昊)2025年11月21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陈前瑞教授做客南开大学文学院“日新讲堂”,为我院师生带来题为《汉语语序包容性的跨学科探源》的精彩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卢桢教授主持,意西微萨·阿错教授、谷峰教授、郭昭军副教授、李英姿副教授、孙倩老师,汉语言文化学院夏全胜教授、苏小妹副教授以及文学院部分硕博士研究生、本科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陈前瑞教授指出汉语语序组配具有特殊性。他认为,这种特殊性体现了汉语对周边语言特点的包容性。为深入探究围绕汉语语序特殊性的成因根源,陈前瑞引入考古学的最新成果,援引邢公畹先生提出的“华夏化运动”与“夏语化”概念,指出庙底沟二期文化作为华夏族源流之一,是西方、北方与东方文化融合的产物。陈前瑞基于考古学的最新研究指出,龙山时代后期自北向南的文化运动,其动力源于北方高原畜牧业和青铜器的发展,这对中原民族形成冲击,并最终催生了夏商周三代王朝,表明华夏语言文明也是多元融合而非中原中心扩散的结果。
陈前瑞教授根据体质人类学的研究结果指出,殷商平民主要继承中原体质特征,而上层则较多显现北亚蒙古人群特点,商族起源可能与西辽河及东北西部古代人群相关,这为甲骨文语序特征可能受北方民族语言接触影响提供了有力支持。对于夏代,陈前瑞分析了《夏小正》的语言格局以及陶寺朱书“文尧”的语序特征,推测以名词修饰语前置为特点的汉语语序至少自夏代已逐步形成并开始传播,成为夏商通用语的特征。
讲座最后,陈前瑞教授总结道,上古汉语基本面貌是中原中心聚落受OV和VO两种语序类型影响,形成以VO语序为主、也包含其他语序特征的格局。他以吴福祥教授的研究为例,指出中国南方部分民族语言受汉语影响,其关系从句由后置向前置的演变步骤可能与史前汉语关系小句演变模式相近,印证了语言接触引发的语序演变。尽管东汉以后北方民族融入改变了汉语通用语的诸多特征,但并未改变汉语的VO基本语序。陈前瑞提及,语言融合是产生新语言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开始得到国内外学界的认可,也适合解释汉语语序的包容性,并认为夏代的日常语言词汇可能主要源自西方和北方,而精神与制度词汇则主要来自东方,汉语基本属性应建立在龙山文化人群的语言基础之上。
陈前瑞教授以新颖的视角为南开师生带来了深刻启发,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踊跃提问,分别就讲座内容与陈前瑞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