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孙悠扬)2025年9月25日,华东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修辞学会执行会长胡范铸教授做客南开大学文学院“日新讲堂”,为我院师生带来题为《钱锺书著述中的“时间”范畴及其思想史意义:基于语篇分析的考察》的精彩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院院长李锡龙教授主持,冉启斌教授、张培锋教授、北京语言大学马秋武教授及南开大学文学院硕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围绕钱锺书著述中的“时间”范畴展开。胡范铸教授提出,时间是人类存在中最不可抗拒的背景机制:哲学家从时间中思索本体,文学家在时间中构建叙述,而语言学家则在时间中发掘意义的演化。钱锺书作为横跨文学、哲学、语言的“中国最后一位通人”,虽然没有系统讨论“时间”这一哲学母题,但他的作品从小说到随笔、从散文到考据,都内蕴着一种对“时间”的敏锐意识。在“星座式分布”的非线性知识组织方式中,钱锺书编织出一种“存在/叙事/人格”彼此呼应的“人文现象学”时间观。
胡范铸教授分别从“朝市”与“殷鉴”、“围城”与“老钟”、“个体”与“星空”、“遗恨”与“后悔”四个层面解读钱氏时间观。胡范铸指出,“围城”与“老钟”,即空间困境与时间困境,人生均在“围城”之中,然而一旦自觉人生之“围城”境地可嘲可讽,我们便可能“部分地”摆脱这一困境。“个体”与“星空”,即钱锺书的学术实践,是努力去发现每一个个体、文本、观念的“时间”历程,并由无数“个体时间”呈现出一种“星空时间”。这一点体现在钱锺书的重要学术著作《管锥编》《谈艺录》《七缀集》等中,钱锺书特别善于由“个体时间”挖掘出人类共通的“星空时间”历程,从而提出大量具有原创性和富有中华文化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命题、范畴,钱锺书学术著作具有的“超时空价值”值得我们认真体会和学习。最后胡范铸总结,钱锺书著述中“存在时间/叙事时间/人格时间”彼此渗透,共同构成了“浩瀚时间”。
讲座结束后,马秋武教授就讲座内容与胡范铸教授进行了交流,张培锋教授对本次讲座作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