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下午,第五届“百花文艺周”系列活动“生态学视野中精神文化生命力的象征——老藤小说集《昆虫志》分享会”在南开大学文学院举办。
作家、《昆虫志》作者老藤,作家张楚,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李锡龙,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高坤山,天津市作家协会党组成员、秘书长王岚,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卢桢,南开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副主任金鑫,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总编辑方艳,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副总编辑张建锋,百花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小说月报》《科幻立方》执行主编徐福伟,百花文艺出版社《小说月报》副主编齐红霞等参加分享会。
李锡龙首先向《昆虫志》的出版方表示祝贺。他指出,老藤是当代文坛中一位难得的同时兼具深度与温度的作家,其作品《战国红》《铜行里》《草木志》连续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足见其功力与影响力。在新作《昆虫志》中,老藤以昆虫为媒介,融汇东北地域文化,不仅描摹社会、刻画人性,更折射出深厚的时代精神,为新时代文学创作树立了典范。南开大学作为扎根于天津的高等学府,始终以传承文脉、弘扬精神为己任,南开大学文学院也始终秉持“学术兴院、品格育人”的宗旨,重视培养青年写作与评论研究,并期待未来与百花文艺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等继续拓展文学领域的多方合作。
方艳从出版角度肯定了《昆虫志》的独特价值。她在致辞中表示,《昆虫志》以独特视角与细腻笔触,将读者带入微观昆虫世界。书中那些看似微小的生命,却承载着巨大的精神力量,令人感叹自然造物的神奇,也让人对生命的坚韧肃然起敬。从“草木”到“昆虫”,老藤以文学为桥梁,将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巧妙融合,拓展了文学的边界。作品中对昆虫之间竞争、合作与共生的描写,也引导读者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一名出版人,她表示将持续挖掘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价值的作品,为推动文化繁荣贡献力量,也希望读者能从《昆虫志》中获得内心的宁静与生命的启示。
致辞结束后,老藤、张楚、李锡龙、高坤山、王岚共同为《昆虫志》新书揭幕,这部融合昆虫意象与东北风情的小说集正式开启与读者的深度交流之旅。
老藤对主办方和与会专家学者表达了感谢,并分享了《昆虫志》的创作缘起与内在思考。他提到,完成《草木志》后,意识到纳入昆虫这一维度,能更完整地呈现自然的纷繁图景。加之自幼对昆虫的喜爱,其习性乃至“虫格”精神屡引发他对人生百态的联想,因而萌生以虫喻人、借虫写心的创作意图。在选取昆虫时,他遵循“读者熟悉、自身未写过、进化程度较高”的原则,以昆虫为线索串联起主人公魏征三十余年的职场生涯,通过不同虫类的阶段性出现,映照其人生不同境遇下的精神状态与命运转折。尽管因圆掌舟蛾过于生僻而舍弃,但他始终秉持“虫生映人生”的核心思路,让昆虫不仅是文学意象,更成为承载命运思考与哲学反思的媒介。在人物塑造上,他尤为注重真实感与典型性,试图通过魏征这一形象,为一代“爬格子”式的文职工作者立言发声。此外,相较于前作《红蝈蝈》侧重艺术化处理,《昆虫志》更强调回归昆虫的本能行为与生存策略,从中提炼出对人性的启示。老藤希望读者能从中窥见虫性与人性之间的互文关系,进而领悟生命与生活的深层智慧。
在读者互动环节,多位读者踊跃发言,分享各自对《昆虫志》的理解与感受,并与现场嘉宾进行了深入交流,阐发了精辟的观点,现场气氛十分热烈。随后,现场举行了《昆虫志》赠书仪式。老藤与张建锋、徐福伟共同将新书赠予南开大学文学院资料室,希望以书籍为载体,让更多人感受作品的文学魅力与生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