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上午,由南开大学文学院、百花文艺出版社主办,《小说月报》编辑部承办的吴然长篇小说《浮日》《悬月》研讨会在南开大学举办。
《浮日》《悬月》作者吴然,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卫东,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卢桢、副教授金鑫,天津社科院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艾翔,天津大学人文艺术学院中文系副教授韩旭东,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刘沙沙、硕士生张杨参与研讨。南开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史永红,百花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小说月报》《科幻立方》执行主编徐福伟,《浮日》《悬月》责编邱钦雨等参加研讨会。研讨会由百花文艺出版社总编辑、《小说月报》《散文》主编汪惠仁主持。
史永红在致辞中表示,此次研讨会是南开大学文学院与学界、出版界深化交流的重要契机。她评价《浮日》《悬月》以江淮大地为纸,以家族命运为墨,在社会转型的时代洪流中,将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个体抉择与历史洪流的交织,升华为一部微观视角的地域文化编年史。两部作品如双璧交辉,既以细腻笔触解构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复杂肌理,更以地域文化为锚点,揭示了民族精神的底色,为新时代文学书写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范本。
刘卫东指出,《浮日》《悬月》是具备“长河小说”特质的创新之作。该类小说以家族命运为轴心、融汇政治经济文化多维图景的特征,作者吴然通过对时、谢、桂、萧四大家族的命运书写,突破传统家族竞争叙事框架,实现了三大创新:其一,塑造了多元的家族形态和“父亲”形象;其二,刻画了反抗命运安排、不断追求“纯爱”的第二代群体,重塑古典爱情范式;其三,融入徽派美学特质,通过古诗词意境与环境描写的互文,营造出“青砖黛瓦式”艺术质感。
丛治辰认为,《浮日》《悬月》以全景式视野重构近现代历史叙事,其突破性在于创造性地处理了个人与宏大历史的辩证关系。作者刻意避开传统“影写法”,转而以个人成长与情感切入宏大历史;在关键历史节点进行“背景化”处理,转而凸显人物在极端情境下的情感抉择与人性张力。这种“以传奇写必然”的手法,既揭示了战争中人的有限性,又以文学化的“歧义”路径折射了历史必然性。
卢桢指出,《浮日》《悬月》以主人公时兹禾的成长轨迹串联家国叙事。作品突破单一革命叙事框架,以平民生活史话语重绘历史图景,填补了主流叙事外的日常文化空间。他阐释,方言作为文学作品的语言密码,不仅是地域符号,更是“语言地理学”的美学载体,《浮日》《悬月》通过方言词汇的精准植入、句式节奏的地域化处理,以及方言与普通话的碰撞杂糅,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语言景观。
金鑫强调,《浮日》《悬月》在叙事与历史关系处理上有两大特点:其一,吴然让人物生命轨迹与历史逻辑保持距离,使其成为宏大历史的“逃离者”,并通过情节的中断或跳转打破历史逻辑对叙事的控制,形成全新阅读体验,引导读者透过人物命运反思历史叙述。其二,小说未用个人/家族史诠释历史,而是通过青年一代(依托技术、知识、文化成长)的生命轨迹,展现这些恒常维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地位与功用,进而由恒常维度辨认历史,达成对历史的连通与理解。
艾翔指出,《悬月》正面呈现的历史时段虽不长,却正处于时代剧变的节点,命运轨迹难免充满跌宕起伏。与常见的历史叙述不同,小说人物既非在历史浪潮中乘风破浪的弄潮儿,亦非俯身抵抗的斗士,而是选择正视并顺应历史,只为奋力游向所爱之人。正是这种积极的态度,使得他们虽历经遗憾,却未被历史的巨浪吞没,始终怀揣感伤与希望不断前行。小说由此构建了青年、时代与社会之间一种超越常规的新型关系,其立意于当下仍具启示价值。
韩旭东认为,《浮日》《悬月》以大众读者喜闻乐见的通俗叙事笔法勾连起中国现代革命史、知识分子成长历程与女性主体精神建构的互动关系。同时,作者吴然注意到了新革命史叙事中崇高的革命事业与中国传统家族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他的尝试打破了传统历史叙事中单一化的文化对立思维,小说从情节的设悬入手,在人物生命危机命悬一刻时,以革命史的包容力为新青年指出一条光明之路。
刘沙沙表示,《浮日》《悬月》通过古典诗词、侠义人物等元素展开对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有根的反思”,在政权更迭的宏大叙事中串联起“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的文化血脉。主人公时兹禾的成长是多重文化熏染下的精神求索,其从观察者到历史参与者的身份转变,标志个体与历史的主动融合。桂兰、鲍云彤、莫黛三位新女性并非情感点缀,而是以各自坚韧的生命姿态,成为照亮时兹禾前路的精神火种,最终促成个体生命与宏大历史的深刻融合。
张杨认为,《浮日》《悬月》通过桂兰与时兹禾的对比,呈现了“想象的乡愁”与“体验的乡愁”两种形态,打破传统“故乡=血缘=生活=归宿”的等式,展现现代转型中血缘、生活、精神三层乡土的分离——桂兰以革命重构精神之乡,时兹禾在流动中深化对故乡的理解。家庭经济支撑与父辈流动经历为二者提供可能,而传统仪式与现代意识的交错,则塑造了他们在流动中寻找身份合法性的独特路径。
吴然对主办方和与会专家学者表达了感谢。在分享创作缘起时,他表示,《浮日》《悬月》的创作源于对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思考。此前出版的《岁月皱纹》已对此进行初步探索,该作以三线建设移民史为题材,取得良好反响。《浮日》《悬月》则聚焦二十世纪初以来我国中东部商业文明勃兴引发的迁徙浪潮,深入描写不同地域文化交融对传统固化生活的解构与重塑,旨在通过主人公时兹禾的人生经历,展现近百年间社会生活样态的变迁,为理解这一历史进程提供独特的观察视角,以文学形式呈现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浪潮中的传承与革新。
活动现场
内容简介
《浮日》以蚌山及其近邻的曹山桥为中心,以当地的谢家与桂家等家族几十年的发展变化为衬托,讲述了当时在教会学校读高三的学生时兹禾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多种文化的熏陶,在富有正义感的老警察赵传勇及从南洋回乡的爱国女青年桂兰等人的影响下,探寻人生真谛和人生道路的故事。小说展现了20世纪20至40年代江淮地域逐渐形成的城市文明与传统的农业文明在交融与冲突中发生的种种变化。
《悬月》与《浮日》相互衔接,主题相联,但内容上独立成篇,由《岁禾不登》《陵谷沧桑》《图源远流》三个篇章共二十一章构成,主人公时兹禾从淮河岸边小城蚌山乘火车南下广州,一段崭新的生活即将开始……《悬月》继续讲述一段跨越战火与命运的传奇,进一步展现主人公时兹禾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深刻探讨个人理想与现实、爱情与责任的冲突与抉择。(来源:小说月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