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萨(斯)尔”史诗口传非遗保护与传承创新工作坊开幕

发布者:院办发布时间:2025-04-16

 2025年4月14日,由南开大学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举办的“南开—利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合项目‘格萨(斯)尔’史诗口传非遗保护与传承创新工作坊”在天津开幕。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诺布旺丹,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完玛冷智,青海省格萨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玉树州文体旅游广电局原党组书记兼局长昂文格来,英国利兹大学濒危语言、文化与生态系统研究中心主任Timothy Thurston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副处长李增元,工作坊特聘教师普华当智、次仁桑珠,南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部常务副部长李勇建,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李锡龙,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冉启斌、吴娟,南开大学文学院汉藏语研究中心主任意西微萨·阿错等嘉宾和专家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冯大建主持。

 本次工作坊以“守护人类口传史诗巅峰之作,探索活态传承创新路径”为核心,汇聚国内外学者、非遗传承人及相关领域工作者,开展交流互鉴,共同研究探索,为推动非遗保护与发展注入新动能。来自青海、西藏、四川、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史诗主要流传地的30位学员,将在为期一周的学习中,与Timothy Thurston、诺布旺丹、完玛冷智、张士闪、高舒等国内外专家深度互动,共同探索如何借助数字化采集管理乃至引入AI大模型等技术手段,解决口传非遗保护与研究的痛点。

 《格萨(斯)尔》史诗是世界上最长的活态史诗,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纽带。此次工作坊的举办,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要指示的响应,也标志着我国在非遗保护领域从文本整理向活态传承、理论研究与科技深度融合的跨越。

 此次工作坊搭建的学术平台将持续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助力构建“格萨尔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当古老的英雄史诗遇见数字智能,当东方智慧与国际经验深度碰撞,这场跨越学科、跨越国界的文化实践,不仅为《格萨(斯)尔》史诗的传承注入青春力量,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非遗保护领域的责任与担当。正如活动主办方所言,保护《格萨(斯)尔》史诗,就是守护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推动其创新发展,便是为文明对话架设永不褪色的桥梁。

 作为本次工作坊的一大亮点,主办方整合了南开大学汉藏语学科70余年的学术积淀与利兹大学在濒危语言文化保护领域的国际经验,构建起多学科交叉的立体化培养体系。工作坊涵盖“口头程式理论与表演民族志”“田野调查伦理与数字记录技术”“文化可持续性理论应用”等前沿内容,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包括音频视频记录、TaSHI数据库应用等实用技能培训。

 值得关注的是,工作坊特别强调“国际化视野与中国特色相结合”。一方面,引入利兹大学民俗学、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沿理论,与中国非遗保护实践形成对话;另一方面,立足中华民族共同体,为构建具有中国气派的史诗研究话语体系做出探索。《格萨(斯)尔》保护与研究的发展历程,始终伴随着多民族学者的协同努力,而数字智能时代的到来,更让这部“说不完的史诗”获得了跨越语言、地域的传播可能,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的重要桥梁。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全球文化治理的重要议题。南开大学与利兹大学的合作,不仅为我国非遗保护培养急需的“跨学科、重实践”专业人才,更通过联合科研、学术与保护实践等多方力量,探索出一条“传统资源激活—科技手段赋能—国际经验互鉴”的创新路径。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图书捐赠仪式。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玉树州文体旅游广电局,玉树州《格萨尔》研究学会向南开大学文学院捐赠《格萨尔》史诗汉译本30卷(31册)、《格萨尔藏汉对照规范大辞典》(1册)、《格萨尔英雄史诗音乐大典》(上下2册)、《格萨尔史诗谚语警句选录》(上下2册)、《格萨尔英雄人物图像荟萃》(1册),共计图书5种37册。这些书籍凝聚着众多学者和研究人员的心血,是《格萨(斯)尔》史诗研究与传承工作里程碑式的重要成果,对于《格萨(斯)尔》史诗文化保护与研究的深入开展具有极高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