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讲席教授、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国际著名教育家、诗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泰斗叶嘉莹先生遗体告别仪式于11月30日在天津第一殡仪馆滨河厅举行。叶嘉莹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11月24日15时23分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
叶嘉莹先生逝世后,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天津市领导同志,学术界、文化界、兄弟院校,叶嘉莹先生生前亲友、同事、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发来唁电、唁函,敬献花圈、挽联,以不同方式进行哀悼缅怀。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石泰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宣传部部长李书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陈敏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铁凝等领导同志以不同形式表示哀悼,并对家属表示深切慰问。
朱镕基、温家宝、李岚清、吴官正、李长春、王岐山、吴仪、刘延东、马凯、孙春兰、王晨、刘鹤、宋健等老同志以不同形式表示哀悼,并对家属表示深切慰问。
中央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胡和平,中央统战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陈小江,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高翔,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张宏森,国务院参事室主任高雨,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山东省副省长邓云锋,天津市领导同志张工、喻云林、王常松、陈辐宽、冀国强、王旭、沈蕾、张玲等以各种方式表示哀悼。
王蒙、王水照、王兆鹏、毛继鸿、田晓菲、白先勇、冯远、齐益寿、宇文所安、许倬云、孙明君、苏士澍、陈传兴、陈祖武、范曾、林玫仪、周文彰、周秉德、赵敏俐、胡可先、胡晓明、施议对、施淑、莫砺锋、高昌、席慕蓉、彭玉平、董乃斌、董阳孜、景蜀慧、程郁缀、湛如、詹福瑞、廖美立(以姓氏笔画为序)等学术界、文化界知名人士敬献花圈、挽联,深切缅怀。
杨振宁、王玉明、张伯礼、施一公、葛墨林、龙以明、张伟平、陈永川、卜显和等两院院士敬献花圈、挽联,深切缅怀。
中央文史研究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国家图书馆、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等发来唁电、唁函,敬献花圈、挽联。
南开大学校领导杨庆山、陈雨露、杨克欣、赵美蓉、陈军、梁琪、牛文利、盛斌、方勇纯、白承铭、朱守非,原校领导侯自新、薛进文、饶子和、龚克、曹雪涛敬献花圈、挽联,深切缅怀。
中国作家协会、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词学研究会、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中国韵文学会、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新华通讯社、《新华每日电讯》《文汇报》《诗刊》《文艺研究》、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华书局、人民文学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发来唁电、唁函,敬献花圈、挽联。
11月30日上午10时,天津第一殡仪馆滨河厅庄严肃穆、哀乐低回,告别室摆满了各界人士敬献的花圈。正厅上方电子屏上“叶嘉莹先生安息”的字样格外醒目。遗照上,叶嘉莹先生面带笑容、凝望远方。先生安卧在花丛中。雏菊和百合构成莲花造型,并选用了红色玫瑰作为主花,这是叶嘉莹先生亲属的愿望。
人群中有人轻声啜泣,各界人士陆续捧花前来,送别队伍越排越长。瞻仰告别时,人们将紫色丝袋包裹的莲子轻轻放在先生身侧,寓意着大家愿将先生毕生追求的中华诗教理想发扬光大。
天津市领导沈蕾、张玲,南开大学校领导杨庆山、陈雨露、杨克欣、赵美蓉、陈军、牛文利、白承铭、朱守非肃立默哀,鞠躬致敬,缓步上前,与叶嘉莹先生作最后告别,并与叶嘉莹先生亲属握手,表示深切慰问。前往送别的还有郑宏英、陈洪、周文彰、王玉明、齐益寿、冯乃恩、尹涛、湛如、施淑、李海鹏、李雅清、李占勇、刘怡蔓、马政、刘革生、朱于国、杨文军、张桂元等叶嘉莹先生的亲属、弟子与生前友好,南开大学和兄弟院校的师生代表及社会各界人士。
“先生一路走好。”从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老者到年轻的学子,送别的人群排起长长的队伍。偌大的馆内,人们面色凝重,胸佩白花,眼含悲戚,依依不舍地向先生凝望、鞠躬,沉痛告别。
叶嘉莹先生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是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1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聘为客座教授,先后被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及研究机构聘为客座教授或名誉教授。1993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国文学比较研究所”(后更名为“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并任所长。叶嘉莹先生融深厚的国学根底、精湛的西学修养与深刻的生命体验为一体,构建了以“兴发感动”为核心的、特色鲜明的诗学体系,实现了诗学探索与人生修行的交融。叶嘉莹先生以她所挚爱的中国古典诗词研究和教育为终身事业,在数十年教学生涯中,一直坚守在讲台上,培养了大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人才。她几乎捐献了个人全部财产,设立了“叶氏驼庵奖学金”“永言学术基金”“迦陵基金”,以推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与传承发展事业。叶嘉莹先生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家国情怀为世人敬仰,为弘扬中华诗词教育传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叶嘉莹先生曾先后荣获“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等数十项奖项和荣誉称号。
“心头一焰凭谁识,的历长明永夜时。”在一个世纪的时光里,叶嘉莹先生孜孜不倦地品诗、讲诗、教诗、传诗,把丰盈的生命谱写成诗,将更多人接引到中国古典诗词的世界。如今,叶嘉莹先生像她挚爱的荷花那般,把无数的莲子留下后飘然而去。只要诗词传到的地方,必将有新的荷花再度盛开。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我们深切缅怀叶嘉莹先生,更要继承叶先生的遗志,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