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2022年度第一期博士论坛召开丨指导教师:王立新 教授

发布者:sudy发布时间:2022-05-04

(通讯员:王跃博)2022年4月21日下午,文学院以线上方式举办博士论坛(2022年度第1期)。本期论坛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场,由王旭峰副教授和曹凤共同主持,2016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宋玮、萨日娜和2017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曹凤、王跃博主讲,硕博研究生20余人参加。

宋玮主讲的题目是《空间视域下的凯鲁亚克小说研究》,她指出空间是故事的生成要素,世间万物均存在于四维时空体当中。凯鲁亚克与自己所认同的空间相分离的经历以及法裔加拿大人的身份造成他失去家园的无根感和情感的缺失。以《在路上》为代表的系列“路上小说”中的“路”是一个特殊的空间,它的隐喻意义是变化、延伸和行进,凯鲁亚克一生大部分时间行走于路上,这体现了他身份的不确定性和流动性。以空间为切入点对凯鲁亚克进行研究是一种新的维度,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萨日娜主讲的题目是《卫拉特民间文学在波兰——以嘎勒登巴传说为例》,她指出“波兰版”嘎勒登巴传说是东方学家科特维奇在卡尔梅克地区用托忒文记录下来的完整的嘎勒登巴传说,也是目前所能搜集到的最早的纸质版传说。这不仅是之后所有嘎勒登巴传说研究的底本,也是典型的传说文本的跨文化传播案例。

曹凤主讲的题目是《利未人之妾的身体消亡叙事探究》,探讨了利未人对妾前后态度变化的原因以及基比亚匪徒接受妾的原因,并对利未人妾被切分的身体的象征蕴意做了初步的分析。这一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旧约》身体书写的历史隐喻意义。

王跃博主讲的题目是《从侦探到反侦探:论<纽约三部曲>对阐释的抗拒》,他指出在传统的、经典的侦探小说中,读者对侦探小说文本的阅读伴随着两个阐释过程同时进行:侦探对符号世界的阐释和读者对探案过程的阐释,而这两者都以案件结局的最终破解为目的。而在反侦探小说中,侦探人物和读者的阐释行为往往受到破坏,最终阐释遭到抗拒。在美国小说家保罗·奥斯特的《纽约三部曲》中,这种阐释的抗拒根源于语言符号观的改变。

四位主讲人讲述之后,王旭峰副教授分别予以点评和指正。最后,王旭峰副教授还对外国文学研究方法的选择问题进行了深刻总结。现场师生认真听取了王旭峰副教授和四位主讲人的发言,积极提问,气氛热烈融洽。本场论坛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