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语言学学术交流活动

发布者:sudy发布时间:2022-05-04

通讯员 李子鹤 鄢卓2022年4月23日,北京大学中文系陈保亚教授研究团队南开大学文学院曾晓渝教授研究团队在线举办了为期一天的学术交流研讨共有5位教师、7位在读研究生做了学术报告,20余位教师和研究生参与了讨论。

本次交流活动强调语言本体研究在语言学科中的基础地位,学术报告均围绕中国境内语言的本体研究展开,内容涉及以下五个主题:

第一,核心词在语言演变中的表现。包括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余德江的报告《从核心词替换微观个案看词阶法》南开大学博士后鄢卓的报告《壮语核心词接触变异个案研究——以”“为例》,相对于传统的语言年代学/词汇统计学研究,两个报告从微观或共时变异角度察正在进行的核心词汇替换重视分析具体词项的对应、层次,并注意结合相关历史文化对语言替换事实做出解释。

第二,语言接触规律。包括南开大学刘春陶老师的报告《从舌齿音声母看海南哥隆话的性质》和南开大学博士王丹的报告《日语字训中的上古汉语借字特点》。当前语言接触规律研究中的主要困难是自身音变和接触音变的交织,而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尽可能全面地收集语素进行充分的比较两位的报告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研究方法

第三,语音历史演变的解释。包括南开大学倪博洋老师的报告《朝鲜汉字音重纽对立的本质及意义——朝鲜汉字音的声介结构与中古雅音系统》、南开大学博士生向敏之的报告《轻唇音演变机制的再探讨》、北京大学硕士生陈晓蓓的报告《语音演变中的感知凸显线索——以傣雅语复合元音长短对立的消失为例》、北京大学硕士生张入梦的报告《次瓦摩梭话音系研究——兼论次瓦摩梭话咽化元音的来源》。报告内容覆盖了汉语史上的音变和民族语的音变,还有更微观的考察,寻找认知层面的音变动因。相对于前人的研究,在材料考察范围、音系学框架的运用、类型学框架的运用等方面都有一定进步,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语言演变。

第四,声调研究。包括南开大学孙易老师的报告《晋语高平城关话的单字调和连字调》、南开大学硕士生曾智超的报告《闽南变调链始于连高降阶》、北京大学硕士生万美豪的报告《九河纳西白语声调干扰研究》。三个报告都围绕声调进行多角度考察,既有语音层面对发声类型的考察也有在音系学框架下声调特征的讨论报告对单字调、连读变调进行了共时层面的综合分析,同时结合音系规则对声调经历的历时音变做了深刻解释

第五,语言结构的描写。北京大学博士生赵小保的报告《岩脚彝语双及物结构初探》,在类型学框架下展开了详细描写,对语法形式的差异与语法意义差异之间的关联模式进行了梳理。

每次报告后,在场师生都有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讨论问题的互动交流,在这过程中大家获益匪浅,并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谊。研讨会结束陈保亚教授和曾晓渝教授对一天的交流研讨进行了总结,表示这是一次愉快而有成效的交流,双方商定今后定期举办两个团队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

本次活动2018年曾晓渝教授团队赴北京大学学术交流访问的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