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波主页

发布者:刘忠波发布时间:2019-11-04浏览次数:4767

刘忠波

刘忠波

传播学系

教授 硕士生导师


liuzhongbo@nankai.edu.cn

个人简介

    刘忠波,文学博士,教授。1979年出生,山东蓬莱人。200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电影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并于同年入南开大学传播学系任教。201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博士后。曾担任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访问学者、韩国延世大学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纪录片理论与创作研究、影视传播研究。出版有学术著作《多重话语空间下中国形象的权力场域:以纪录片为分析对象》《纪录片创作:理论、观念与方法》,主编广播影视类“十三五”规划应用型教材《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合著(编)有《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全球化时代中国纪录片之路》等

    在创作领域,纪录片《微光漫游》(导演/摄影/剪辑)入围第十一届北京独立影像展展映单元、栗宪庭电影资料馆收藏作品;纪录片《疯狂爱国者》(导演/摄影/剪辑)入选第十二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影像展;纪录片《一席之地》(导演/摄影)入围第十四届北京独立影像展竞赛单元、栗宪庭电影资料馆收藏作品、荣获第三届内蒙古青年电影周“十佳短片奖”;纪录片《最后的一口气》(导演/剪辑/摄影)入围第七届澳门国际微电影节纪录片单元、荣获第三届足荣村方言电影节“爱故乡影像奖”(提名奖);剧情片《与万物作别》(联合编剧)剧本荣获第11届澳门国际电影节电影创投大会剧本创作大奖”(提名奖)。长篇小说《润身》(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1版);长篇小说《灰鱼》(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3版,载于《百花洲》2013年第1期)

        著作:

个人专著

刘忠波著:《多重话语空间下中国形象的权力场域:以纪录片为分析对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刘忠波著:《纪录片创作:理论、观念与方法》,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主编教材

刘忠波主编:《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广播影视类“十三五”规划应用型教材,总主编高晓虹),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学会奖”专业教材二等奖))

合著

《全球化时代中国纪录片之路》,张同道主编,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20年版,副主编之一

《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8-2021,张同道.胡智锋主编,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8-2021年版,副主编之一

Study Repo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ocumentary 2018,Chief Editor:Zhang Tongdao;Hu Zhifeng,China Intercontinental Press 2018, Assocaite Editor:Liu Zhongbo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纪录片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构建与传播研究(15BXW026),2015-2020,主持人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日本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13YJC860024),2013-2017,主持人

天津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津派”纪录片的美学取向、文化价值以及对本地城市文化的影像传播问题研究(B12060),2012-2016,主持人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十批特别资助项目:二战后日本纪录片中的战争叙事与历史认知研究(2017T10052),2017-2018,主持人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6批面上一等资助项目:多重话语空间下中国形象的建构:以纪录片为分析对象(2014M560176),2014-2016,主持人

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项目:日本纪录片的中国影像传播与中国形象研究(AS1309),2013-2015,主持人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当代纪录片与中国形象研究(NKZXB1252),2012-2014,主持人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西方纪录片对中国纪录片创作观念的影响研究(NKZXB10138),2010-2012,主持人

南开大学文科青年基金项目:中国纪录片创作观念研究(06QN046),2006-2008,主持人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纪录片发展战略研究(15BC031),2015-2020,主要参与人,3/10

        所获奖励:

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第16届/2019)

国家广电总局“星光奖”电视文艺优秀评论奖(第四届/2016、第五届/2018)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会奖论文奖(第10/2017、第9/2016、第8/2014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会奖”著作奖(第11届/2018)

天津市写作学会优秀学术论文奖(2013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第12届/2016、第10届/2014)

南开大学文学院云林奖教金(2012年度、2010年度)

南开大学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2016年度、2014年度、2013年度)

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优秀博士后学术成果”奖(2017年度)

南开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7年度,1/1)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7年度,9/9)


主要论文

建党百年纪录片中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与国家认同建构(第一作者),《当代电视》2021年第7期

中国纪录片品牌的开发与建设(第二作者),《新闻战线》2021年第5期

美国区块链新闻平台的内容生产、运行模式和用户接受,《中国记者》2021年第2期

2020年中国纪录片理论的发展状况与研究趋势,《中国电视》2021年第2期

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纪录片的文化使命和审美观照,《中国电视》2020年第7期

韩国中小学数字教科书的政策推进、开发出版及问题对策,《出版科学》,2020年第3期

个体美学、历史视野及理论资源——纪录片导演张以庆的创作研究,《教育传媒研究》2020年第2期

日本放送协会(NHK)中国农民工题材纪录片研究(第一作者),《教育传媒研究》2020年第5期

2019年中国纪录片理论的发展状况与研究趋势,《中国电视》2020年第4期

2019年中国纪录片类型、传播与文化版图(第二作者),《当代电视》2020年第4期

中国自然纪录片生态意识的生成、美学特质与传播功能(第一作者),《中国电视》2020年第1期

军事宣传话语的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第一作者),《现代视听》2020年第1期

韩国电影教育的发展现状(第二作者),收入《世界电影高等教育经验与前瞻》,中国电影出版社2020年版

养老题材纪录片的老年形象塑造及其多元价值诉求(第一作者),《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

《掬水月在手》:弱德之美与心灵史诗,《中华读书报》2020年11月11日

冷战暴力下的非转向长期罪犯,《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9年第6期2019

日本NHK纪录片中的战败话语及其历史认知(第一作者),《日本研究》2019年第3期

纪录片《风味人间》全案分析(第一作者),《文艺评论》2019年第3期

2018年中国纪录片理论研究述评(第一作者),《中国电视》2019年第2期

“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话语框架及其国家形象的建构(第一作者),《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

阅兵话语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感召力(第一作者),《现代视听》2019年第11期

2017年中国纪录片理论研究述评(第一作者),《中国电视》2018年第5期

2017年中国纪录片作品研究报告(第二作者),《当代电视》2018年第7期

中国科教电影新十年发展状况和创作特征(第一作者),《影博·影响》2017年第5期(收入《探寻电影之美》,中国电影出版社2018年版

2016年中国纪录片频道发展研究报告(第一作者),《当代电视》2017年第5期

2016年中国纪录片理论研究概述,《中国电视》2017年第4期

日本NHK《美之壶》系列纪录片的视觉风格及审美意识(第一作者),《中国电视》2017年第3期

多重话语空间下的中国形象:以纪录片为分析对象,《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年第2期

中美权利转移背景下的反战话语传播,《对外传播》2017年第2期

2016年中国纪录片发展景观,《现代视听》2017年第1期

2015年中国电视纪录片理论与批评发展概论,《中国电视》2016年第7期

中国形象的权力话语与意义生成——以安东尼奥尼的《中国》为分析对象,《社会科学论坛》2016年第9期

中国图书在韩国的出版现状和发展路径,《出版科学》(第一作者)2016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出版业》2017年第2期全文转载

天安门形象的多重话语分析:基于纪录片的考察,《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6年第5期

西方涉华经济纪录片的话语分析,《关东学刊》2016年第8期

作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纪录片:目标、方法与传播效度,《对外传播》2016年第5期

日本纪录片中的中国留学生形象,《对外传播》2016年第3期

“他者化”中国的问题与出路:BBC纪录片《中国创造》引发的思考(第二作者),《对外传播》2016年第8期

西藏形象的话语变迁:基于纪录片的考察,《现代视听》2016年第4期

中国形象的域外生成——以国外影展中的中国民间纪录片为例,《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靖国神社问题的媒介内容分析,《中国电视》2015年第12期

多版本《西藏一年》与西藏形象的话语权利秩序,《对外传播》2015年第10期(收入《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外文出版社2016年版

日本NHK纪录片中的中国经济形象,《新闻界》2015年第7期

自我精神与社会现实的对话生成,《中国作家》(影视)2015年第5期

韩国纪录片中的中国崛起(第一作者),《社会观察》2015年第11期

海外华人纪录片中的中国图景,《社会观察》2015年第9期

艾滋病纪录片中的救赎与合谋,《社会观察》2015年第8期

《战斗的士兵》中的日本侵华战争,《社会观察》2015年第7期

纪录片中的三峡形象,《社会观察》2015年第3期

2014年电视纪录片理论与批评发展概述,《中国电视》2015年第3期


西方纪录片的政治传统:以1950年代之前为例,《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2月24日

城市纪录片与天津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天津学术文库》(2014),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日本遗孤的苦难表述与历史认知:以日本NHK纪录片为分析对象,《中国电视》2014年第11期

追溯西方纪录片之源 探索理论建构,《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7月23日

2013年电视纪录片理论与批评研究发展概述,《中国电视》2014年第3期

天津纪录片的文化资源以及对城市文化的影像传播,《现代视听》2014年第5期

当前社会现实类纪录片的存在方式与价值取向,《中国电视》2013年第11期

域外纪录片的行旅体验与中国形象,《中国电视》2013年第9期

外国纪录片与中国形象塑造,《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3月6日

2012年中国纪录片理论与批评研究综述,《中国电视》2013年第3期

中国纪录片的命名过程和称谓变化,《中国电视》2012年第1期

纪录片拍摄对象的属性问题,《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纪录片的道德困境和伦理风险,《中国电视》2012年第8期

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时代反思:一种纪录片精神资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月18日

30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1年第6期全文转载

怪异-真相-虚构 ——埃罗尔莫里斯纪录片的延续与变异,《中国电视》2010年第4期

美国电视电影发展概述,《中国电视》2009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9年第11期全文转载

纪录片栏目的定位及实现路径,《电视研究》2009年第1期

纪录片摄影的行为机制,《现代视听》2008年第4期

从科技传播看科技类电视节目的发展途径,《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1期

人物文献纪录片的素材开发,《中国电视》2007年第9期

纪录片同期录音的观念与方法,《现代电视技术》2007年第7期

中国电视纪录片时空观念分析,《现代视听》2007年第3期

纪录片限制性叙事视角分析,《现代视听》2007年第1期

“九七”回归时期香港电影的文化认同,《唐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纪录片剪辑的观念与方法,《声屏经纬》2007年第7~8期

栏目纪录片的故事化节目观,《山东视听》2006年第5期

口述历史纪录片形态特征及文献价值观,《山东视听》2006年第10期

DV影像的存在名义与颠覆形式,《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第3期

手持摄影发展简史,《DV@时代》2008年第7期

纪录片剪辑:被禁用的蒙太奇,《电视字幕 特技与动画》2008年第7期

电影的观看之道,《DV@时代》2008年第7期

80年代以来美国独立电影机制的转向,《DV@时代》2008年第7期

纪录片的照明及简易灯具的使用,《DV@时代》2008年第6期

纪录片创作教学的模块方法与核心要素,《DV@时代》2008年第4期

短片拍摄的起点与终点,《DV@时代》2008年第3期

小型摄制组的团队工作与动力学,《DV@时代》2007年第12期


对话/访谈

抗美援朝题材纪录片的战争叙事与情感表达——《断刀》《刀锋》制作人李鹰访谈,《当代电视》2020年第12期

纪录片是留给未来的记忆——对话纪录片制作人顾桃,《现代视听》2017年第6期

超越现实的追求与表达——对话纪录片制作人张以庆,《现代视听》2020年第9期

乡村纪录片的时代责任与乡土情怀——纪录片制作人焦波访谈,《现代视听》202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