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2日,在范孙楼章阁厅举行了首届文学院学术年会“文学组一组”研讨会。会议由乔以钢教授主持,罗振亚教授点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全体教师和相关专业的博士生、硕士生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四位老师进行了学术发言。
研讨会于下午3点开始,首先由李新宇教授围绕鲁迅研究的相关问题发表了学术感思,他认为目前鲁迅研究领域貌似已经学术饱和,实际存在研究同质化的问题,研究角度过于集中,而有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尚无人问津。具体而言,李新宇教授认为鲁迅的家庭出身问题和周家的家教家学或许就是一个学术增长点。周氏兄弟出身书香世家,受儒学熏染甚厚,结合周家特有的神秘文化,都与周氏兄弟特别是鲁迅的精神成长关系重大,而今人在评价鲁迅时,围绕这些内容的论述往往有意被忽略,而鲁迅的创作活动与其本质工作的内在联系,也值得今人深入挖掘。
王志耕教授的报告主题聚焦于俄罗斯文学中的“反革命”叙事,指出自上世纪初中国开始接受俄罗斯文学以来,一直基于自身的“革命”语境把俄罗斯文学理解为“为人生”的革命文学。实际上,俄罗斯文学的“革命性”是由俄国早期民主主义革命者所命名的。就俄罗斯文学自身来看,它始终是“反革命”的,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东正教文化精神的一种补充叙事,而俄罗斯文学对“革命”的立场与俄国革命的真实历史之间的脉络联系,为我们接受并理解俄罗斯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向度。
卢桢副教授围绕新诗研究中的一个新角度“域外行旅”展开论述,指出从新诗发生的角度考量,域外行旅虽然不是新诗观念的直接催生要素,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改变了诸多诗人认识和感觉世界的传统惯习,从现代性的实感体验层面激活了新诗人的文学观念和审美意识。同时,域外行旅文化在观物方式、情感向度、意象体系等方面参与了新诗的历史建构,有效地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发生,并为新诗的精神实质与方法生成带来持续性的影响。
王旭峰副教授结合自己的学术兴趣和研究心得,讨论了关于外国文学研究的方法和可能性。他首先回顾了外国文学研究的特点和历史,谈及中国历史上对佛教和西方文学的研究。随后,他指出进行外国文学的研究,首先需要把外国文学作为一种专门的知识,对其进行纯粹知识层面的研究。他围绕外国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论述了如何在外国文学研究中形成成熟的研究思路。在讲座的过程中,他还针对外国文学研究方法拓展的可能性和与会师生进行了探讨。
罗振亚教授对本次分会的发言和讨论做了总结,指出几位老师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入手,均找到了有效且新颖的言说切口,其理论创见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师生之间对具体学术问题的细致探讨和热切交流,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效果,对研究生同学必然会有方法论上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