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从永明以来声病说可以知道,人们往往先有创作上的朦胧意识,然后形成理论上的明确追求,但一种文学批评形成之后,和创作思想往往有着复杂的关系,两者有相统一的一面,也有相矛盾的一面,这当中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理论批评自身的矛盾,也与一些文学批评理论追求本身不带有实践性的品格有关,从理论到实践,理论随创作实践而不断发展,理论的提出到创作中实际运用有一个磨合和适应过程。这都是文学思想史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永明 声病 理论批评 创作实践 文学思想
内容提要:明前期的文学思想受专制政治的影响甚大,文章之制于人主为前史所罕见。从文辞风格方面说,朱元璋在位期间多次下令规范文风,以韩、柳的贺表为公牍文体的范例,禁用四六骈体,务从质实不华的「简古」。仁宗朱高炽选择欧阳修文为文治的试剂,除看重欧文的明白易懂外,最吃紧的是强调欧阳修乃「忠」臣的典范。帝力直接干预文坛,制约着明初诗文的发展路向,形成了效法韩、柳、欧、苏的文章谱系。
关键词:文辞 风格 帝力 文学思想
内容提要:春雷一声震天响,古人认为雷声与乐声皆为阳气所生,音乐的创作和运用犹如雷声的收发,须顺应阴阳之道,遵循时序的变化,故先王赞天地之化育而“作乐崇德”。又谓“雷出地奋”,雷在五行之中属土,可与五音之宫声、十二律之黄钟相配,雷声不但与乐律相关,更与鼓这种器乐有密切联系。雷声与鼓声,同气相求、同声相应,喻示着天地之和豫。贯通天地人的“中和之美”,是中国礼乐文化传统所追求的艺术境界,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天人和谐之境。
关键词:雷声 “豫”卦 鼓 作乐崇德 音乐思想
内容提要:本文是中唐传奇作家沈亚之五篇传奇作品的校勘记。所列校记是原文的校改补正以及较重要的异文。《异梦录》等四篇以上海涵芬楼景印明翻宋本《沈下贤文集》为底本,《感异记》一篇以中华书局汪绍楹校本《太平广记》为底本,校以诸书。
关键词:沈亚之 传奇 校勘
内容提要:近世流传最广的崔致远《桂苑笔耕集》刊本系李氏朝鲜纯祖三十四年(行清年号,道光十四年,1834) 徐有榘木活字本,《四部丛刊》影印所据底本为朝鲜孝宗至显宗朝(1650—1674)的刻本,实早于徐有榘木活字本,而日本国会图书馆所藏刊本则为朝鲜明宗朝(1546—1567)时的写刻本,又早于《四部丛刊》所据底本。日本国会图书馆藏本不仅早于徐有榘木活字本和《四部丛刊》所据底本,而且在许多方面优于这两个版本,故笔者在编校《崔致远全集》时,选择日本国会图书馆所藏写刻本为底本。本文除简要介绍《桂苑笔耕集》版本情况外,特附校勘札记,以供研究者参考。
关键词:崔致远 《桂苑笔耕集》 校读
内容提要:本文就《敦煌变文集》、《敦煌变文集新书》、《敦煌变文校注》等对《八相变》的校释提出商补性意见,凡44则。
关键词:《八相变》 校注 商补
内容提要:文献辑佚可能发现并弥补文学史上的失落环节,散佚词作蕴涵着失落的文学语码。九阕宋金元佚词来源不同,辑佚方法各异,或辑自孤本秘籍、或缀合零章断简、或重考作者行实。可为《全宋词》、《全金元词》新增作者,并补辑词作。其中两首宋代无名氏古词以及北宋杜力文词、三首金元词作尤具价值。
关键词:辑佚 佚词 《全宋词》 《全金元词》
内容摘要:尽管很多接受者、阅读者视《西游记》为“聊资村翁童子之笑谑”的“游戏之笔”,但明清两代更具普遍性的则是将《西游记》视为一部蕴涵深刻的哲理小说。明清两代的接受者对《西游记》哲理化的理解,与宗教群体介入到小说的阅读、阐释和意义撒播的环节中来密切相关。这造成了《西游记》“道书”化的过程,同时也就是《西游记》“经典化”的过程。
关键词:西游记 传播 道书化 经典化
内容提要:本文以传播理论和接受理论为基础,对《三国演义》接受群体的类型以及基本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三国演义》不同受众的审美期待和道德召唤,并对不同受众群体的接受效果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三国演义 受众群体 期待 接受
内容提要:本稿尝试从佛教文学的视角,粗浅分析隐元语录中的诗偈。做为明清时期禅僧语录的代表作,隐元语录内含优秀的佛教文学作品。其中诗偈数量众多,内容多样,体裁完备。基于丰富的创作经验,隐元也提出了对诗偈的看法,并强调诗偈创作主体必须是学道有成的明心见性之人。
关键词:佛教文学 诗偈 隐元隆琦 临济宗黄檗派
内容提要:《今昔物语集》是日本最大的说话集,成立于平安末期。《今昔物语集》共有三十一卷,由天竺、震旦、本朝三部组成。天竺、震旦、本朝(日本)这三个国家对当时的日本人来说意味着整个世界。《今昔物语集》的出典研究,特别是震旦部的出典研究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领域。本稿试图通过对《今昔物语集》卷九中的孝子谭的分析,来具体探讨这些说话可能的来源。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弄清《孝子传》说话和《冥报记》说话在卷九中的配置,从而探明《今昔物语集》卷九的构成意图。
关键词:说话文学 孝子谭 《今昔物语集》 《孝子传》 《冥报记》
内容提要:2008年8月山东省兖州市对始建于隋代、重修于北宋时期的兴隆塔进行维修加固工程,在维修之前,对地宫进行了考古发掘和清理。这次发掘与清理取得了重大成果。其中地宫东侧出土了“安葬舍利碑”,地宫中央还发现了由莲花座和石盖组成的石函。石函内发现有鎏金银棺、金瓶、舍利、佛牙和两只玻璃瓶。本文拟就舍利碑所记工匠内容及石函内发现的琉璃瓶做一下相关的考证。
关键词:兖州兴隆塔 工匠 玻璃瓶
内容提要:叙述是文学的基本传达方式,通过叙述文本向阅读展开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小说的发展创造了许多叙述手法和技巧。不同的故事需要不同的叙述,而对叙述的视角的分析引出了叙述得不同功能的考量。从视点转向聚焦,进一步凸现了谁在看和谁在说的区分。但实际上小说叙述是复杂多变的,严格的叙述学意义上的分类和功能不断地遇到挑战。叙述学应该更加关注交错的叙述及其变异的研究。
关键词:叙述 叙述者 叙述功能 人称 视点 聚焦
内容提要:曾经炙手可热的“80后”青春写作,随着时代的变迁、写手们的青春不再,已日见颓势。但作为中国经济转型期商业大潮汹涌澎湃的产物,它曾经创造的文学与市场相遇的辉煌,作为一个特殊历史阶段的青春文本的再现,它扮演的文学角色的前承与后启意义,则会永存于文学史中。“80后”青春文学现象的文学史价值不容回避。
关键词:“80后” 青春文学现象 史学价值
内容提要:20世纪80年代的女性主义诗歌,以女性隐秘的生理心理经验、性行为欲望和死亡意识三个向度的躯体叙述,完成了性别意识的艰难蝉蜕和确证,建构了自己的“躯体诗学”。进入90年代后的女性主义诗歌则逐渐淡化性别意识,向日常化生活与传统回归,追求激情和语言技术对接、混凝。这种流变避免了“躯体诗学”的急躁和轻浮色彩,增强了理性化成分;但也减弱了感召力,加大了写作难度。
关键词:女性主义诗歌 躯体 激情 技术
内容提要:本文就多元审美观念和理论思潮的背景下的“女性文学审美日常化”现象进行了理论探讨,指出女性文学的审美日常化现象“与生俱来”,并非新状态;女性封闭的生存状态决定女性写作的审美日常化现象;女性审美日常化合法性的取得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审美探索之旅,它一方面要打破传统的性别文化权力逻辑,一方面要克服主流话语权力对女性话语的挤压,同时还要克服主体自身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女性审美日常化现象在20世纪90年代凸显是因为大众话语权力的上升以及审美普泛化思潮的影响,它从性别文化的视角印证了后现代语境文学审美的多种可能和审美品质的分层化实践。
关键词:多元审美 女性文学 审美日常化 合法性 局限性
内容提要:众所周知,性别与生俱来,但其之所以成为关系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浸润、影响于人类个体与群体的方方面面,则主要源于它同社会文化之间的密切关联。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有关这方面的话题近乎讳莫如深。性别在人类物质生存和精神生活中产生的深刻影响被覆盖、被遮蔽。华夏文明演变进程中,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所形成的思想禁锢,更是使这种覆盖和遮蔽达到极致。其主要表现之一就在文学文化方面。正因为如此,从性别视角观照文学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内容提要:六朝金粉,秦淮艳迹,世所艳称。然若乌衣桃叶、玉树后庭,终因年代湮远,古韵难寻。唯明末清初数十年间,南都之胜流高会、妓女风华,去今未远,尚存蛛丝马迹,且有诸多文献表表在人耳目。而诸种文献中,又以《板桥杂记》最为脍炙人口,盖曼翁余怀于明之季世,久客金陵,文章气节,耸动朝野,又尝为秦淮佳丽绮艳丛中上客,排奡风骚,名满妓席。乃于明社既屋,江山易色之后,录其亲历亲闻之事,聊寄黍离麦秀之悲,成此哀感顽艳之什。书虽记艳,感慨实深,且文情跌宕,蕴藉风流,诚此类著述之翘楚。十数年前,余不觍,撰《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一书,曾盛赞《板桥杂记》文笔。本世纪初,又撰《从<影梅庵忆语>看晚明江南文人的婚姻性爱观》一文,详为擘析冒襄与董小宛自相识相知至结缡九载之关系委曲,冀以揭橥晚明江南士人与秦淮佳丽因缘聚合之真相。所论惬当与否,弗敢自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