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才训个人主页

发布者:陈才训发布时间:2022-09-08

陈才训

中国语言文学系

教授、博士生导师

chencaixun1014@163.com

9920220039@nankai.edu.cn


、个人简介

  陈才训,河北南皮人,博士学位,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明清文学研究。兼任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水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理事、“闽江学者”讲座教授等。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项;作为首席专家,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全明笔记整理与研究”。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民族文学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出版专著3

二、开设课程

 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小说与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小说专题研究、明清学术与文学等。

三、代表性学术论文

 

由明人笔记中小说资料看明代小说批评生态,《南开学报》2024年第1期。

《红楼梦》缘何“说不尽”,《求是学刊》2024年第2期。

唐代小说研究七十年——以研究的问题与维度为研究中心,《文学遗产》2022年第3期。

《作为“知识”载体的明清小说》,《天津社会科学》2022年第6期。

楚骚传统与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性,《文学评论》2021年第3期。

《剪灯余话》之文本形态与明永宣间文学生态,《文学遗产》2021年第2期。

论清代劝善运动与通俗小说之关系,《文艺理论研究》2021年第1期。

作为“文章”的《儿女英雄传》,《民族文学研究》2021年第3期。

论程煐《龙沙剑传奇》的文人化色彩,《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21年第1期。

作为“文化”的中国古代小说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1.25

古代小说的文化属性及其对小说创作之影响,《学习与探索》2020年第5期。

20世纪初文学观之变迁与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初创,《江淮论坛》2020年第2期。

《聊斋》“直是古文”,《蒲松龄研究》2019年第3期。

论李贽《水浒传》评点的时代文化意义,《学术交流》2018年第1期。

论明清小说文本形态的“流动性”,《励耘学刊》2018年第4期。

论金圣叹《水浒传》评点的古文视野,《明清文学与文献》(第七辑)2018年。

论明清小说创作中的文本通俗化策略,《四川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

论清代文字狱对小说文本形态的影响,《求是学刊》2017年第4期。

明清小说家的经世怀抱与小说文本形态,《中州学刊》2017年第3期。

明清文人清赏清玩之习与小说插图,《社会科学辑刊》2017年第6期。

论读者对明清小说文本形态的影响,《明清文学与文献》(第六辑)2017年。

明代劝善运动视阈下的通俗小说,《文学遗产》2016年第5期。

论评点者对明清小说文本形态的影响,《南京师大学报》2016年第5期。

儒学平民化思潮与明代通俗小说,《天津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

明清小说家悬念设置方略摭谈,《明清文学与文献》(第五辑)2016年。

论编选者对明清小说文本形态的影响,《山西师大学报》2016年第3期。

由《制义丛话》看明清八股文生态,《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明清小说作者与小说“副文本”,《中国文学研究》2016年第3期。

论《老残游记》对太谷学派思想的演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论张竹坡小说评点的八股思维及其得失,《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论读者对晚清民初翻译小说文本形态的影响,《文艺研究》2014年第2期。

余治的“善戏”创作与清代劝善运动,《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

作为“副文本”的明清小说插图,《明清文学与文献》(第三辑)2014年。

明清小说评点中的“合掌”说,《古典文学知识》2013年第4期。

论宋懋澄的文化素养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明清文学与文献》(第二辑)2013年。

论瞿佑的诗学才赋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贵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文人雅集与文言小说的创作及发展规律,《求是学刊》2012年第6期。

论李昌祺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风教意识,《蒲松龄研究》2012年第1期。

蒲松龄的诗赋素养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明清小说研究》2012年第2期。

吴兆骞赎归与清初政治文化生态考论,《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清代小说与八股文关系三论,《文艺研究》2011年第3期。

论《水浒后传》的主体抒发意识与文本形态,《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西厢记》《牡丹亭》:宝、黛、钗形象塑造参照体系,《红楼梦学刊》2011年第5期。

陈忱《水浒后传》的文人英雄观,《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年 第1期。

从《红楼梦》看曹雪芹的诗学素养,《中国韵文学刊》2011年第1期。

20世纪初“纯文学”观的确立,《吉首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楚文化:《红楼梦》创作的文化基石,《南都学坛》2011年第5期。

论八股技法对聊斋叙事形态的影响,《南京师大学报》2010年第6期。

文章学视野下的明清小说评点,《求是学刊》2010年第2期。

《型世言》第三回素材来源新说,《明清小说研究》2009年第2

论沈亚之的古文素养及其小说创作之关系,《中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4期。

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炫才意识,《蒲松龄研究》2009年第4期。

春秋笔法与唐代小说叙事谋略,《海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红楼梦》心理描写及其审美效应,《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依经傍史,发挥演绎——古典小说孔门弟子形象摭谈,《殷都学刊》2009年第2期。

中国古典小说悬念设置方式及其心理效应,《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3期。

“纯文学”观视野下古代文学研究的新气象,《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尚实审美与古典小说叙事的民族特色,《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论史传对古典小说的浸润,《天府新论》2008年第1期。

论“春秋笔法”对《红楼梦》叙事艺术影响,《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春秋笔法”与《红楼梦》审美接受,《吉首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再创作:史传孕育小说的原始基因,《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闲笔不闲——论古典小说中闲笔的审美功能,《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说不尽的金兀术,《文史知识》2007年第2期。

古典小说预叙发达的文化解读,《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古典小说第一人称叙事缺席的文化思考,《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浅论“兴”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北方论丛》2005年第3期 。

论宝黛形象与楚文化的渊源关系,《宁夏社会科学》20053期。

从《黄英》看蒲松龄的治生观,《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聊斋志异》人物描写性别倒错现象浅析,《海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结果期待意识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山西师大学报》2005年第5期。

古典小说个性化叙事晚出的文化阐释,《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尾的审美透视,《重庆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结果期待意识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嫦娥·蟾蜍·玉兔——月亮文化摭谈,《江淮论坛》2002年第3期。

说椒房,《民俗研究》2002年第4期。

论汉皇室楚歌,《南都学坛》2002年第5期。

四、代表性著作

  1.源远流长:论《春秋》《左传》对古典小说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古代小说家、评点家文化素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3.明清小说文本形态生成与演变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

五、主持代表性科研项目

  1.全明笔记整理与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2.明清小说文本形态的生成与演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3.古代小说家评点家文化素养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